竞博JBO(中国)官方入口

新闻纵深|宽城板jbo竞博栗:因“传统”赢得殊荣

发布时间:2023-11-23 19:36:09    浏览:

[返回]

  日前,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也成为板栗品类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遗产地。

  至此,我国已有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3项在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系统。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以板栗栽培为核心,同时在林下间作农作物,饲养家禽jbo竞博,栽培栗蘑,因地制宜形成了梯田—板栗—作物—家禽等复合种养体系,有效保护了当地农业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11月15日,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分拣板栗仁。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摄

  两棵古栗树屹立在山脚下,粗壮的枝条向天空伸展着,每棵树高十几米,主干需要3个成年人才能环抱。

  两棵古树是宽城的“栗树王”。2013年,河北省林业司法鉴定中心采用C14测定树龄方法测得,两棵树均定植于1303年,树龄已达720年,每年仍可产板栗合计100公斤以上。

  11月11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也成为板栗品类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遗产地。

  两棵700余年的古栗树,是“中国板栗之乡”宽城悠久板栗种植历史最生动的讲述者。

  宽城板栗栽培,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目前县内百年以上板栗古树5.4万余株,全县板栗种植面积达80万亩,栗农8万多人。

  宽城一代代栗农对栗子树感情很深,二十世纪80年代,板栗还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的“金豆子”、栗农增收的保障。

  “栗子是‘铁杆庄稼’,早年粮食短缺,村民们就是靠着栗子活下来的。孩子们上学的钱,县城买房的钱,也是靠栗子挣来的。”艾峪口村党支部书记贾中友说,这也是两棵古栗树能够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一进冷库,一股凉气扑来,冷库内的温度计显示0℃。一袋袋板栗在3米多高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这是不久前合作社从栗农手里收上来的新板栗。

  合作社负责人贾立军解开一个袋子,双手捧出一捧鲜板栗。栗果褐红油光,果实粒大饱满,颗粒均匀。“1公斤130粒,上下浮动不超过2粒。”

  今年板栗收购价大多在每斤八九元,“大板红”的收购价最高,达到每斤9.5元。

  “‘大板红’甜度高,耐储存,炒食后香甜糯软,非常适合做糖炒栗子。”贾立军剥开一颗栗子,放进嘴里,“下树一个月了,再放一放,还能更甜。”

  艾峪口村,地处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核心保护区,现有板栗种植面积逾1万亩,年产板栗1100吨,其中80%的品种为“大板红”。

  艾峪口村“大板红”种植集中度高,每到板栗成熟季节,全国各地的炒货商争相前来订购,供不应求。

  “大板红”的母树,是宽城大板村一棵百余年树龄的古栗树,被栗农奉为宽城板栗产业的“功臣”。

  1969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在燕山数千株古树中选种育种,最终筛选出“大板红”等多个优良品种。

  “宽城所处的燕山山脉,主要是片麻岩和花岗岩风化的砂质土壤,透气性好,富含钙、铁、锌、硒、硼、镁等矿物质元素,而且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很适宜种植板栗。”宽城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商贺利说。

  登上艾峪口村观景台,放眼望去,能看到山坡上一个个如鱼鳞片交叠排列的树坑。有一些山坡上,坑与坑连通,形成一条条宽2米—3米的壕沟。

  “我们当地,管这些树坑叫‘鱼鳞坑’,管壕沟叫‘水平撩壕’,壕沟再扩宽,就是小型梯田。”商贺利说,这种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种树,依据地形探索出的整地方式,祖祖辈辈沿用至今。

  “它不仅扩展了板栗种植面积,还防止了水土流失,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商贺利手指向西,直线距离十几公里之外,就是潘家口水库,宽城每年三分之一的降水汇流到那里。

  “水库的水质,长期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个别月份能达到一类水质,其中,有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劳。”商贺利说。

  11月15日,宽城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商贺利(右)在艾峪口村板栗园指导栗农剪枝技术。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摄

  “修剪时尽量不要让树枝往高处长,要往四周展,增加采光面。”11月15日下午,在艾峪口村栗农周连勤家的板栗园,商贺利正在指导剪枝。他手握三米多长的高枝剪,仰头咔嚓剪掉一根枝条。

  树体修剪管理对栗树的产量影响jbo竞博很大。不剪枝粗放管理的栗树,亩产只有百余斤,而科学剪枝、精细化管理,亩产能达四五百斤甚至更高。

  近几年,宽城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陆续建立了二十多个技术推广微信群,全县有数千名栗农参与其中,通过交流,许多传统栽培技术得以传承和普及。

  从采用除草剂,向“自然生草,定期刈割”传统除草方式的转变,就是宽城板栗向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回归。

  “割草挺累的,除草剂一喷多省事儿。”前些年,为了省时省力,各家普遍用除草剂,商贺利号召栗农定期割草还田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种回答。

  野草,在传统农业中普遍被认为是争夺养分的“草害”,但在板栗园,却是大有好处的“宝”。

  “栗园有草可以平衡温度,保持土壤墒情,让根系更容易过冬越夏,栗子熟了掉地jbo竞博上,有草缓冲不容易受伤和风干。草还可以维持栗园小型生态环境,帮助吃害虫的天敌昆虫隐蔽。割草还田做绿肥,还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商贺利一口气说了“自然生草jbo竞博,定期刈割”的多重好处。

  商贺利先说服一户带头示范,接着越来越多的栗农看到效果,放弃使用除草剂,纷纷开始割草。

  “一年割两次,夏天一次,秋收前一次,地力强了,栗子产量也提高了。”周连勤说。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梯田—板栗—作物—家禽等合理配置的复合种养体系,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11月15日下午,宽城塌山乡北场村,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有机板栗基地。

  在山坡上一排排板栗树下,是用苫布覆盖的栗蘑种植冷棚,大的冷棚一人多高,小的半米高。

  走进一间大冷棚,棚里发黑的土,其实是板栗树枝打碎制成的菌棒基质。今年最后一茬栗蘑在10月已经收获完毕,扒开表层土,还能看到遗留的栗蘑根部。

  “栗蘑采收后,这些菌棒腐烂成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促进板栗树的生长。”基地负责人梁晓明说。

  栗蘑又叫灰树花,周身是宝,加工后的干栗jbo竞博蘑,市场价能卖到50元一斤,是神栗公司除板栗外,销售的深加工农产品之一。

  在基地的另一个区域,还有五六十只正在板栗树下兜兜转转的母鸡。基地负责养鸡的雇工,正在给母鸡喂白菜叶。

  “鸡在板栗树下散养,饿了吃青草,馋了吃蚂蚱,下的蛋个个蛋黄是金黄色的。鸡刨地能给树松土,鸡粪还能成为树的肥料。”梁晓明说。

  除了在树下种栗蘑、养鸡,还有栗农种植玉米、大豆或中药材等浅根作物。这些作物的根系和栗树根系不在一个层面上,不与栗树争养分,有的还能固氮,提高土地肥力。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依靠林下种植养殖的养分循环模式,维持栗园土壤肥力,这也是百年以上的板栗树仍能维持较高产量的原因之一。”商贺利说,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以板栗栽培为核心,同时在林下间作农作物,饲养家禽,栽培栗蘑,因地制宜形成了立体种养、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等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当地农业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11月15日,宽城塌山乡北场村,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有机板栗基地。该公司在板栗树下养殖母鸡,发展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摄

  在艾峪口村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上,每隔几棵树,就能看到一棵挂有A4纸大小的黄色塑料板,上面密密麻麻粘着小飞虫,这是诱虫板。

  在树与树之间,每隔一段距离,还有形似路灯的捕虫灯,灯顶有太阳能板供电。“晚上,捕虫灯亮起,山上亮光点点,靠近了可以听到飞虫在捕虫灯上触电的声音。”商贺利说。

  在栗农的地里,能看到很多茎秆已经干枯的油葵。种植油葵,不是为了收获,它们的作用是吸引蛀食板栗果的害虫,减少栗树的虫害。

  “即便是害虫也不能全部消灭,否则益虫也会被饿死,生态平衡会被破坏。”商贺利说,这种“舍小顾大”为板栗树引虫的方式,是栗农摸索出的经验。

  环绕村子的一座座山上,两米多宽的水泥路,一条条蜿蜒铺展,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山顶。

  “今年我们艾峪口村又筹集资金,修建了1200米进山水泥路。”贾中友说,从2016年修第一条山路至今,全村山路已经累计修建20多公里。

  路通了,栗农过去运栗子的独轮车“下岗”了,电动三轮车可以直接开到90%以上的栗园,拉羊粪施肥、运栗子下山都更方便快捷。

  而且,在许多山顶上,都建有“蓝房子”,它们是水窖。几百米长的抽水管,可以从山脚下的小河抽水蓄水,用于干旱时灌溉栗树。

  山路、水窖,解决了栗农种植环节的后顾之忧。冷库,则解决了板栗因怕冷、怕热、怕干、怕湿等难保存的问题。

  “这座冷库恒温恒湿,里间有风机,可以让刚下树的板栗加快呼吸,加速糖化过程。”说着,贾立军走向外间,“这间不加风机,可以在板栗糖化到最高值后,抑制它的呼吸,延缓糖分的分解。”

  如今,村里十几家合作社几乎都建起了“能控制板栗呼吸”的冷库,艾峪口村的栗农足不出村,把栗子交给合作社,就能卖个好价钱。

  梯田,通常是山脚下的地肥、山坡上的地贫,但艾峪口村有件“怪事”,山脚下栗树的产量反而不如山坡上的。

  “问题在于山脚下栗树种得太密。”商贺利说。最近,他正在和贾中友研究如何减株增产的问题。

  这其实是艾峪口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栗树苗的遗留问题,当时村民的观念是,能多种一棵不少种一棵。原本应该5米乘6米一棵的栗树苗,栽植距离被挤成了2米乘3米,有的甚至更近。

  二三十年过去,密植问题显现。见光才结果的栗树,因为挤在一起互相遮挡,只有树顶挂果,产量严重不足,然而家家都舍不得砍树。

  商贺利和贾中友商量,准备还用老办法,动员几户栗农带头砍树,科学减株,等“示范园”的栗子产量明显提升了,其他栗农就会跟着学。(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11月18日晚,“东方甄选河北行”抖音直播间里,主播董宇辉为“燕山板栗”带货,他形容包裹在栗蓬里的板栗,是“残酷坚韧的外表,守着一个甜蜜细腻的秘密”。一位网友评论:“文化人真会说,听着都馋了。”

  这是我省特色农产品“燕山板栗”的一次成功宣传。产于宽城、由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神栗”板栗仁就在带货商品之列。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消息公布后,从加工企业到种植经销板栗的栗农,都在想如何深挖这份“全球认证”的价值。

  在神栗公司产品展示中心,国内市场销售主管孟宪开展示了一款海盐口味板栗仁:“一些消费者不喜欢甜腻,尝过海盐口味评价很好,销售不错。”

  为了探索栗子吃法的多种可能,神栗公司还研发了可做夏日冷饮的冰栗子,在糖炒板栗店推广很受欢迎。

  海盐口味板栗仁,目前还印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证标志的老包装。近期,神栗公司正在加紧研讨更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新包装。

  “生于斯长于斯,山野栗林皆悉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父一辈子一辈,世代薪火相传千年传统栽培技术。”11月14日傍晚,39岁的栗农、板栗经销商刘建侠,正在宽城艾峪口村板栗文化展示中心,录制一段小视频。

  “我家有十几亩板栗园,在承德市区还有两家炒货店。我们要制作一些短视频,把家门口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出去。”刘建侠说。

  同一天,42岁的宽城栗农刘敬原,开车前往北京怀柔,去给当地栗农做一场板栗栽培技术讲座。

  “敬原是我带出来的徒弟,他管理的板栗园一亩地能产六七百斤,现在他也能给北京的栗农当老师了。”宽城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商贺利很替徒弟骄傲。

  宽城种植经销板栗的新农人,市场营销意识很强,他们把割草、施羊粪、捕蚊灯电蚊虫的细节通过小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出来,让采购商、消费者沉浸式体验宽城板栗栽培的“生态有机”。

  6月中旬,栗花盛开,南沟门村举办了栗花节。游客登上观景台赏栗花,拾栗花编栗花绳,将栗花带回家点燃驱蚊。

  10月,艾峪口村举办第五届板栗采摘节。100多平方米的艾峪口村板栗文化展示中心建成开放。展示中心的板栗种、传统农具等展品,很多是村民们捐来的。

  临近12月,栗农们陆续开始上山给栗树剪枝。对新一年丰收的期盼,从此刻已然开始。

搜索